中國貴州三十六怪(一)
中國貴州是個多山的省份,號稱「十萬大山」;貴州是多民族的省份,也是多民俗的省份,共有四十九個民族,鄉風民俗獨特、淳樸、自然,「貴州三十六怪」就是典型概括!
貴州地貌屬於中國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全省地貌由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地貌構成,但其中高原和山地又居多,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峰,綿延縱橫,山高股深。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
貴州省被稱爲喀斯特地貌王國,是世界喀斯特地貌最完善的區域。由於其獨特的地理風貌,特殊的氣候狀況,多種民族不同文化風情,奇特的風俗習慣以及不同民族間文化差異,語言的多樣性產生了許多特有的獨特的奇怪現象,隨著社會的進步,旅遊資源的開發以及新聞媒體的傳播,產生了貴州三十六怪的說法。
所謂「怪」,其實主要是描述各地方不同歷史文化,文化底蘊,氣候環境以及經濟狀況形成的適應當地生產,生活以及經濟文化活動等獨特的一些民風、民俗、生活方式,在不同環境下所產生的一些特有甚至有些奇怪的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區域經濟的差距逐漸縮小,社會一體化後這些所謂的怪也就逐漸消失,有些還保留著,也有採用較誇張手法描述的。
提起中國貴州,在台灣最早掀起「環境順口溜」的,莫非是「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裡平,人無三兩銀」;所以,今年已歷60大歲的台灣人,對古時的貴州就已「定調」;儘管距台灣數千公里,早期也很少人前往,惟台灣人卻早已為貴州留下「荒涼與貧窮」的印象。
然而,前進貴州之後,卻能發現這個「天無三日晴」的地方,還真的氣候多變,剛剛還天空一片晴朗,隨即烏雲密佈;但卻也因此而造就出「美景」的風雲變色,絕對是一絕。
從台灣前往貴州,搭乘航空班機,是其中的一個選擇,班機從桃園出發,抵達貴陽市後,開始遊歷;或是黔南線、黔東南線、黔西南線…,都是精彩的旅遊勝地。
其中,最會被安排的觀光景點,莫過於世界知名的「黃果樹瀑布」、「八卦田」、「水上森林」與「萬峰林」等等。另外,中國除了廣西玉林」有著「狗肉節」外,貴州省的安順市,也是有著「狗肉大餐」可吃的地方,所以在貴州,吃的方面也是很多元。
整區土地,幾乎是「一魯一魯」的貴州,是標準的喀斯特地貌;能耕的平地是少之又少,這也是貴州被傳為「地無三裡平」之所在。既土地無三裡平,且多數是貧窮地貌,貴州人即順應地理環境,多植玉米,因此「玉米」就變成了貴州的特產之一。
於是,貴州36怪的傳說,漸漸成了吸引外來客的「特別故事」;再加上有許多旅者想探究「貴州36怪」來歷或根由,所以前進貴州旅遊,就成了主要的路線。
貴州第一怪 盤山公路24道拐、摩托跑得比汽車快
貴州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戰生命線上的重要節點,舉世聞名的盤山公路為「中國十大最美公路」之一。公路雄險,設計精巧,依山築造,工程艱險,雖山勢陡峭,彎道頻急,但行駛者卻無驚恐之感,且是許多自行車愛好者騎行的理想場地,被譽為世界公路設計史上的里程碑。
二十四道拐建於1935年,在建造之初就名噪滇黔。這條盤旋曲行於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脈和磨盤山之間陡坡上的公路,又稱史迪威公路,古代稱鴉關,當地人又稱之為半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
二戰時期,美國的援華物資經過滇緬公路到達昆明以後,必須經過含二十四道拐在內的滇黔線才能到達前線和重慶,於是這裡就成了中緬印戰區交通大動脈,承擔著國際援華物資的運輸任務。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陸軍準將約瑟夫•史迪威出任美軍中緬印戰區總司令兼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加強對二十四道拐的維護。因此,二十四道拐被譽為「抗戰生命線」,成為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標識載入史冊,是中美盟軍團結抗戰的象徵和中美人民友誼、文化交流互動的歷史見證。
時至今日,歷經風風雨雨的二十四道拐仍完好如初,既可見西方的先進建築技術,又可見當地民工的精工巧琢,不失為罕見之歷史珍寶。充分利用原有資源開發的旅遊景區,既保留了原始風光,也為遊客提供方便,是感受中國奇觀的最佳之地。
貴州第二怪 稻草做鞋夏天賣、棕絲做帽頭上戴
草鞋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可算是中國人的一項重要發明。它最早的名字叫「扉」,相傳為黃帝的臣子不則所創造。草鞋的編織材料各種各樣,有稻草,有麥秸,玉米秸,東北有烏拉草,鞋有繫繩的,也有拖鞋。
草鞋是中國山區居民自古以來的傳統勞動用鞋,穿著普遍,相沿成習。無論男女老幼,凡下地幹活,上山砍柴、伐木、採藥、狩獵等,不分晴雨都穿草鞋。鞋既利水,又透氣,輕便,柔軟,防滑,而且十分廉價,還有按摩保健作用。
由於以草作材料,非常經濟,平民百姓都能自備。漢代稱為「不借」,據《五總志》一書的解釋是:「不借,草履也,謂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
(草鞋製作原材料)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工農紅軍在陝北建立根據地,開展遊擊戰,戰士們穿著草鞋,翻山越嶺,後擴軍北上抗日,「打雙草鞋送給郎,南征北戰打勝仗」、「腳穿草鞋跟著走,刀山火海不回頭。」
古代穿草鞋相當普遍。據史料記載,貴為天子的漢文帝劉恆也曾「履不藉以視朝」。古代的俠客、隱士似乎以穿草鞋為時髦:「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風雨任平生。」電視劇中的大俠也大抵是如此裝束,的確顯得十分飄逸、灑脫、超然。
《三國演義》中的劉皇叔就是賣草鞋出身。說明草鞋在古代不僅平民百姓普遍穿用,連皇帝、俠客們也穿草鞋。從文獻和先後出土的西周遺址中的草鞋實物,以及漢墓陶俑腳上著草鞋的畫像證實,可確知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代就已出現了草鞋。草鞋在中國社會生活中形成了一種文化,那就是草鞋文化。它體現了勤勞和智慧,表現了勇氣和奮鬥,展示了中華民族一環又一環的團結在一起,堅不可摧。而現在它又寄予了新的文化內涵環保和資源的再利用。
特別是夏天走長路,穿上草鞋清爽涼快,軟硬適中,步履敏捷,兩腳生風,給人一種愜意感;雨天穿著它,既透水,又防滑;冬雪天內穿一雙棕襪子,外套滿耳子草鞋,既保暖,又防滑,如遇冰溜子上路,再套上鐵制的腳碼子,就方保無事。草鞋已成為中國山區人裝束的一個顯著民俗特點。
只見景區老師傅把稻草一撮一撮的繫在自製的木質「腰間」上,一頭緊拽在手裡,經過一番搓、挽、編,一隻草鞋就打好了。手法嫻熟,整個打草鞋過程如同藝術表演。
斗笠,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在江南農村一帶,幾乎每家每戶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們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頭上,成了自己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貴州第三怪 出門天氣變得快、東邊下雨西邊曬
是說貴州天氣變得極快,還是個大太陽好晴天、才一會兒就下起雨來,甚至東邊還下著雨,西邊救出太陽。
《竹枝詞》劉禹錫:楊柳青青江水準,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譯文:江邊垂柳,綠意盎然;江中流水,平如鏡面。突然她聽到了江上傳來了熟悉的歌聲。哎,我心中的人兒啊,就像這晴雨不定的天氣,說是晴天,西邊卻下著雨,說是雨天,東邊卻還掛著太陽。他對我像是無情又像是有情,真讓人捉摸不定。)
貴州第四怪 姑娘穿衣如盔甲、隔山飛歌抒情懷
娶個貴州苗族姑娘,憑這套嫁妝,一夜之間就能讓你成土豪
貴州的苗族,最愛用銀飾裝扮自己,在重大節日、出嫁以及其他重大活動時,她們都要穿著雍容華貴的銀飾盛裝,黔東南的苗族將此盛裝稱之為「雄裝」,苗語叫「烏巴」。黔東南的苗族人認為,銀飾具有辟邪穢、驅鬼神、保平安、送光明的作用,因此人們都愛用銀飾來裝扮自己,尤其是女性盛裝,最為美麗,也最為昂貴。
正因為盛裝極為昂貴,因此一個人一生中只能擁有一套銀飾盛裝,並且是在姑娘出嫁時作為其唯一的嫁妝。在黔東南的苗族人家,凡姑娘出生以後,其父母就要著手為其準備一套出嫁時的盛裝作為嫁妝。在過去,人們的生活並不富裕,而定製一套包括頭帽、手鐲、項圈、腳釧等完整的銀飾嫁妝,少則也需要用十幾斤苗銀,折算下來需要七八萬人民幣。這樣一筆開支,作為普通人家,一時完全拿不出,所以必須要在女兒出生起,就要著手為其準備出嫁盛裝,讓女兒風風光光的穿著銀飾盛裝出嫁。
除了銀飾以外,姑娘還要從小就學習繡花、織布,因此黔東南的苗族姑娘不僅長得漂亮,而且還心靈手巧。當她們在通過看會、趕集、遊方等活動認識自己心愛的苗族小夥,在確定了戀愛關係以後,就要著手為自己繡一套華麗的苗族服裝,在出嫁時才能配上父母專門為自己準備的銀飾。苗族姑娘繡出來的服裝,多為交襟式上衣,兩邊衣襟長過衣身,無扣無鈕,穿時交襟於胸前,用織襟腰帶或圍腰束緊,如果沒有配上銀飾的話,服裝的樣式極具大唐遺風,類似於日本和服。
姑娘出嫁時,除了自己身上這一套價值昂貴的服裝作為嫁妝以外,其他再無任何嫁妝,因此這套嫁妝對於苗族姑娘來說,極其重要,人們最為看重這套嫁妝的銀子重量及繡工。要看新娘子的手巧不巧,就要看服裝的繡工如何,嫁衣的好壞體現這個苗族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繡工很好的苗族姑娘在苗寨裡就非常受歡迎,姑娘可能會因為這個好手藝能嫁到更好的人家。
苗族姑娘的嫁衣一般都是自己親手一針一線縫製,也有由父母幫忙一起完成。這樣一套出嫁時穿的盛裝是由蠶絲紡成布再繡上花、蝴蝶、牛等苗族的圖騰,或由蠶絲直接紡成畫布製作而成。這一套盛裝的製作,一個心靈手巧的苗族姑娘不作農活的話,一般要做上三年才能完成,要是只能在農閒時才可以繡幾下,可能需要十幾年,因此一般都是姑娘從小就得為自己的嫁妝做準備。
在以前,一般的苗族家庭家境都較貧寒,而且姐妹也多,不可能每人做一套,能夠做一套輪流穿的都算是家庭條件較好的了。因此大部分人家的姑娘出嫁時都是穿著自己母親出嫁時的嫁妝,待妹妹出嫁時,再將其轉送給妹妹,以此輪流。只有家境較好的,才可以一人做一套。不管銀飾怎麼輪流,但自己的布飾服裝還得自己從小親自繡出。
女方家的嫁妝是一套價值昂貴的華麗銀飾服裝,而男方家也需要準備足夠的銀飾作為迎娶新娘的彩禮,要不會被視為門不當戶不對。
苗族姑娘的銀飾嫁妝稱之為「雄裝」,即為男人的服裝,為什麼一套女人穿的嫁妝會被稱為「男人的服裝」?據說在以前,是由男方嫁入女方家,這套服裝需要由男方家自己作準備,後來出嫁對象由男人換為女人後,才由女方家做準備。不過這樣一套美麗而價值不菲的服裝據夜郎君看來,若真穿在一個威武雄壯的男人身上,看起來還是挺彆扭的,而美麗漂亮的苗族姑娘穿上以後,才更加襯托出女性的魅力。(文/夜郎君)
貴州少數民族的節日異常豐富多姿,每年集會多達一千多次(處),居全國之最。在各民族節日活動中,尤以節日歌、舞、樂、戲最為豐富多彩,有如爛漫山花。諸如"趕歌會"、"趕歌節"、"趕歌場"、歌會"、"山歌會"、"歌節"、"盤古歌節"、"跳鼓"、"跳場"、"跳月"、"跳花"、"蘆笙會"、"銅鼓蘆笙節"等等。這裡專門介紹分佈在黔東南地區的苗族民歌中的"游方"(情歌)歌(也只能著重介紹、推薦一小部分):一、"苗族飛歌"是一種高聲演唱的歌,聲音(演唱者)高亢洪亮。多在節日、喜慶的酒宴上和男女青年游方時演唱,平時,亦在野外勞動生產中隔山對唱,互抒情懷
苗族在古代是一個沒有系統文字的民族,但卻自有讓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傳承下來的辦法,那就是歌,是世世代代傳唱的歌。苗族要記住自己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於是就有了自己的史詩古歌;苗族民眾要表達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往往要以歌聲抒情達意,於是就有了酒歌;苗族青年男女為追求愛情,追求幸福,互相愛戀,於是便產生了浩如煙海的游方歌。歌成了雷山苗族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雷山苗族飛歌苗語叫Hxak yat,在苗族歌海中,苗族飛歌被專家學者稱之為苗歌中瑰麗的鑽石,歌曲藝術的精品。它以音調明快、高亢嘹亮、豪邁奔放、悠揚婉轉的曲調和動聽旋律著稱,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飛歌唱起來聲振山谷,山唱穀應,翻山越嶺,幾裡外都能聽到,其名由此而得。常唱飛歌的場合是:迎賓送客的時候;勸客人喝酒的時候;互能通婚的青年男女在山坡上見面的時候以及人們春暖花開中踏青遊坡的時候。
立新房,喝婚酒,慶孩子誕生等喜事,親朋好友要來祝賀,於是主人家要擺上許多道攔門酒迎接客人,在遞酒給客人們喝時,端攔門酒的婦女要唱飛歌:“放排浪水湧,見客心激動,端杯酒敬客,情在酒杯中!”客人住一兩晚上後,要返家了,主人要擺上幾桌送客酒,仍然要婦女們端酒唱飛歌送客:“客人要返家,請喝酒一杯,主客情意長,情深不忘懷!”
在酒席上,主人家的妻子媳婦要勸客人喝酒,也常以飛歌相勸:“莫嫌我酒淡,莫嫌我菜差,請客幹幾杯,不枉到我家。”有時客人也回敬飛歌:“主人酒真好,主人魚肉香,吃飽喝足了,我拿去傳揚!”
在山坡上,有時鄰寨的男女相見,男人們也常以飛歌傳情:“你在那匹坡,我在這匹坡,你們有意不,隔山唱支歌?”女的則唱著回應:“今天運氣好,上坡遇見哥,妹願不幹活,也要唱飛歌。”農曆三月,春光明媚,男女青年游山玩坡,也三五成群,喜唱飛歌:“春光多明媚,青山惹人醉,大家來唱歌,讓情隨風飛”!“趁著年紀輕,大家來玩坡;哥妹在一起,放聲來唱歌。”
歌可獨唱、對唱、合唱和多聲部合唱等,依對象依場景而異。當演唱多聲部時,多用高音演唱或男女混合唱;有時也可你唱你的,我唱我的,混而同樂,雜而有序。男聲渾宏悅耳,女聲優雅甜美,抒發激情,張揚個性,相互配搭,彼此烘托,相得益彰,令人心醉。
苗族民歌(苗族飛歌)
貴州第五怪 藥材多得當柴燒、辣椒餐餐桌上菜
貴州藥材多得可以當柴燒,是指當地出產和賣中藥材的特別多。古代中醫以野生、原生種藥材,治療疾病。後來經過中藥材傳統醫術指導下,應用一般傳統中藥材講究地道藥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的地域內所產的藥材,因生產較為集中,栽培技術、採收 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講究,以致較同種藥材在其他地區所產者品質佳、療效好。逛街的時候看到一位男子在販賣中藥材。
這位男子販賣中藥材有點特別,他把每一味中藥都標上名稱、藥效、能夠治療的疾病都寫在紙上,插在中藥材邊上。有幾味中藥的名字很特別:生精子、陰陽果、壯泥鰍、風流果、補腎果等等,看藥名就知道這藥應該對男人好。
是藥三分毒,購買中藥材還是要醫生的指導下購買服用才是最謹慎的。要是您,街上看到後會購買嗎?
辣椒餐餐桌上菜,辣椒,古時稱「番椒」,不難看出是個舶來品。這個出身於美洲的神奇物種,大概是明末時期傳入中國。中國關於辣椒的最早記載,是在高濂的《遵生八箋》(明代)裡:「番椒叢生,白花,子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裡面還講了辣椒的種植方法……。沒錯,當時的辣椒,是拿來觀賞用的。這在現今的人們眼裡,該是如何的暴殄天物!
康熙年間《思州府志》有記:「藥品: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不難看出,辣椒最初入食譜,是以藥材身份。而貴州食鹽匱乏、經濟困難,窘於生計的老百姓們便「椒之性辛,辛以代鹹」,購買價格低廉的辣椒來調味。
乾隆時期,更有《貴州通志》《黔南識略》等書,裡面都有關於辣椒的記述,可見當時,貴州人吃辣椒已成潮流風尚。貴州的辣,純粹而生猛。當地人吃的不是簡單的「辣」,而是乾辣、酸辣、香辣,辣得大汗淋漓、張口乍舌,卻也舌根生津、回味無窮。他們還把各種辣椒吃法分得淋漓盡致。
貴州第六怪 木頭建房用瓦蓋、人畜混居處處在
山寨居住的是吊腳樓以木頭建造,苗族大多居住在山區,山高坡陡,開挖地基極不容易,加上天氣陰雨多變,潮濕多霧,磚屋底層地氣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歷來依山傍水,構築一種通風性能好的乾爽的木樓,叫「吊腳樓」。
苗族的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作牲口圈。兩層者則不蓋頂層。以前是以竹編糊泥作牆,以草蓋屋頂,每隔幾年要把屋頂翻修一次,現在多以改為以瓦蓋屋頂,省掉翻修的麻煩。
人畜混居處處在中國西南部的少數民族聚居地貴州省荔波縣農村,許多村民正忙著打掃新圈舍、給養在家裡的牲畜「搬家」。這裡自古以來的生活習俗――人和家畜混居在一棟房子的傳統居住方式正在發生改變。
過去,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板寨村瑤寨組村民過著「人畜混居」的日子。農民居住的兩層木樓中底層用作豬牛羊圈,二樓住人。
「豬牛都餵在家裡,蒼蠅、蚊子多得很。」「人畜混居」帶來的環境問題非常突出。板寨村瑤寨組村民抱怨:「大家圖省事,直接把牲畜糞便堆在院子裡或路上,都沒處下腳,下雨天路上更是污水橫流。」
後來由荔波縣推動實施整治農村「人畜混居」工作,鼓勵村民把豬牛羊從樓下搬到集中安置區統一飼養,或農戶另建圈舍飼養,引導村民告別「人畜混居」生活方式,現在已不多見。
貴州第七怪 小河彎彎繞水流、溶洞之中建苗寨
小河彎彎繞水流,小河灣村因文姝河繞村而過,村子三面環水而得名。文姝河在小河灣共有九道彎,如彎月,似清眉,像柳葉,各具特色。文姝河河水清澈,水草豐茂、魚蝦成群,岸邊垂柳依依,翠竹青青,山水相擁,曲徑通幽,水光瀲灩,集青山、碧水、陽光於一體,隨處可見雲浮綠水、魚翔淺底、鳥掠芳洲的人間美景。置身其中,靜美如詩,宛若夢裡水鄉。
小河灣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據傳,清初,江西吉安苗裔唐氏三兄弟為避戰禍輾轉至黔中,見小河灣三面環水,綠樹成蔭,早上河面水汽與山霧融為一體,霞光透過雲霧聚集在河灣之上,靈氣雲繞,疑為仙境,便擇而居之,因形取名為河灣。
雖然歷經200多年的滄桑,小河灣仍完整地保存良好的自然生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過「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這個古樸的村莊煥發出新的活力,盡顯山的秀美、水的靈氣。
村裡樹木掩映的小路村裡樹木掩映的小路,白牆紅瓦的民居,掩映在綠樹中,臨河水閣、林蔭步道,古色古香,水村一體,呈現一派靈動、明潔的幽靜,呈一幅典型的江南水墨畫,泛著淡淡的墨味,透出寧靜致遠的意境。
尊重歷史,留住鄉愁。散落在鄉村的古建築、古樹、古藤得以珍惜保存,讓自然與人文、傳統與現代各具其美,賦予美麗鄉村深深的內涵。依託民居改造而成的村史館,展列了小河灣的服飾文化、歷史文化和農耕文化,透過斑駁的歷史,人們可以觸摸到小河灣200多年的發展脈搏。
溶洞之中建苗寨,中洞苗寨距離貴陽市161公里,在格凸河伏流出口處小穿洞上方有上、中、下三個巨大溶洞,「中洞」苗寨生活較好。
據洞中生活的老人介紹,「部落」是解放初為躲土匪逃進來的人家,後來太平了,當地政府曾勸洞中居民搬出去,但他們還是覺得洞中生活好,冬暖夏涼。洞裡的媳婦多是從洞外按照周代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禮,從外村接來的,也有洞內相互通婚的。洞中人過世時,有鬼師唱著苗族古歌送他東去回家。世世代代的「中洞」苗家人在此繁衍生息,過著外人很難理解的清貧卻滿足的生活。
上世紀50年代,他們這吳、王、羅、梁四個姓氏的20戶人家和祖輩從居住了百年的「下洞」往上遷徙,搬至「中洞」,這一住就是60年。為了讓這近百口的苗族民眾從洞穴中搬遷出來,當地政府花心思想了很多辦法,甚至已經在不遠的山下修建好新房,但是不知穴居生活有什麼樣的魅力,「中洞」中只有幾戶人家願意走出洞穴。
中洞苗寨居住這20戶人家,幾乎都是都是苗族人,至於為什麽這裡會被稱為中洞,主要是附近還有一個上洞和下洞,原本這些人的祖輩因為戰亂而住到下洞裡,後來又遷徒到中洞,之後就一直在中洞住到現在,下洞就這樣廢棄了。
儘管他們生活在隱秘的山間,但是他們的生活卻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閉塞,媒體的偶爾報導引起了社會對「中洞」的關注,這裡陸續有了生活用電,後來還有了通訊信號。生活在「中洞」的很多人家也先後買了電視機。但是這裡除了電視機,每戶人家還是家徒四壁。
1984年,中洞苗寨建了一所學校,後來學校被關閉,所以現在這裡的孩子們只能去山下的學校就讀,因為上下山來回共要走4小時,所以大多孩子都是住在學校之中,只有週末才會回家。
中洞苗寨洞內人們自己紡紗織布,推磨碾穀,每週到15公里外的集市買些油、鹽等生活用品,其餘的日子在家種田、放牛或養豬。農閒時,男人們圍著篝火喝著自釀的土酒,女人們則聚在一起談論生活瑣事。原來「中洞」苗寨還有一個洞中的小學,後來企業贊助加上政府行為,小學便從洞中搬了出來。洞內的生活平實而艱辛、簡單而美好。雖然貧窮但洞中的苗家人很知足。
貴州第八怪 好酒見喝不見賣、不香國內香國外
有中國「國酒」之稱的茅臺酒,不僅名氣大,也在股票市場創造經濟神話,摘下單品銷售收入全球第一的桂冠。
舊金山,是世界頂尖高科技公司群集之地,也是美國西部最重要的金融中心,每年吸引數百萬觀光客。這樣一個創新開放國際大都會的市長,為何會在深秋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偏遠省分貴州的大山溝裡?答案是為了一瓶酒。
揭開「中國第一白酒」的真面目
解祕一,獨特地理環境,如天然酒窖,適微生物形成。
獨特的環境是首要因素。酒廠所在地的河谷,宛如一個天然酒窖,造就了氣溫較高、風微雨少的氣候,適宜微生物的形成與繁衍,這些微生物與茅臺酒的整個釀造過程息息相關。
茅臺酒曾將釀造的原料搭乘神舟五號送上太空,針對茅臺酒麴進行太空誘變育種,最後分離鑑定出過去未知的1200多株微生物菌種。換句話說,釀造茅臺酒需要的眾多特殊微生物,只生存於茅臺鎮。
不過這也使茅臺酒的產量有限,直到2017年為止,一年的基酒產量只能達到4萬多噸,而一瓶茅臺酒從基酒生產到最終出廠至少要五年時間,供不應求。
同時,只生長在赤水河流域的紅纓仔糯高粱,對於需要多輪次蒸煮的茅臺酒也至關重要。該品種的高粱,耐得住反覆蒸煮取酒,取酒後再蒸煮,「可高達7次取酒」,其他的高粱大多煮過一次,取完一次酒後,再蒸煮便沒酒可取了。
解祕二,細緻釀造工藝,歷經30道工序、165道工藝
製造工藝也是關鍵,「茅臺的生產工序有30道,工藝165道,」貴州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特別指出,這是全世界最複雜的釀酒工藝之一,涵蓋了9次蒸煮、8次發酵、7次取酒,「淋漓盡致發揮工匠精神。」
貴州茅臺集團書記兼總經理李保芳表示:「不管過程如何複雜,我們始終在工藝操作和品質把控上如履薄冰,不敢有絲毫鬆懈。」
茅臺酒的製酒過程以一年為一個週期,極為講究順天時而為。端午踩麴,農曆9月9重陽節第一次投料,到第二年的8月丟槽,歷經春夏秋冬,此刻來到茅臺酒廠,無處不瀰漫著酒香,走到任何一個角落都彷彿微醺。
令茅臺聞名天下的便是酒本身,質量把關毫不懈怠。茅臺的生產車間只設「質量獎」不設「超產獎」,包裝車間還另設「零缺陷獎」,由上一道工序人員對下一道工序負責,以保證送達消費者手中的每一瓶茅臺酒都是合格產品。
解祕三,繁複勾兌環節,勾兌、調味全憑匠人味覺,直到今日,雖然導入現代化設備,但核心工藝仍舊保持人工。
尤其在勾兌環節,這是茅臺酒最重要的生產步驟,完全仰賴匠人的舌頭。熟悉茅臺的台灣人、前酒仙網總經理張耿彬說:「不知道為什麼,其他的酒廠就是調不出茅臺的味道,釀酒師是其中一個關鍵。」
茅臺釀製技藝是中國酒文化的活化石,新酒釀好後,先進行盤勾,將同等級、同香型、同年份的酒合併在一起,送到庫房儲存三年。之後就是小型勾兌,將不同年份、不同輪次、不同典型劑和不同酒度的酒加以調和。
通過嚴格考核的勾兌師,穿上實驗室白袍,展開為期一週的小型勾兌。桌子上擺著拿數十種到上百種基酒的小樣,互相參雜慢慢調和品嘗,過程非常漫長,至於某一瓶添加多少,另一瓶又要放多少酒,完全依靠勾兌師敏銳的味覺。而且期間完全是以酒勾酒的方式,不添加任何外來物質,形成了特有的風格。
再之後就是大型勾兌,將小型勾兌的成功方案進行大量生產。然而,勾兌好的茅臺酒,其實不能立即出廠,還需回到儲藏庫房存放半年以上,通過品嘗和理化檢測合格再送往包裝車間。種種繁複流程,導致做好一瓶茅臺,至少要五年以上,正是茅臺超越競爭者的實力所在。
誕生於漢朝的茅臺酒,在千年之後被中國大陸定位為「國酒」。量產直接銷往世界各地,貴州或中國境內幾乎很難買到正宗貴州茅臺酒。所以才會有好酒見喝不見賣、不香國內香國外的「怪」現象。
貴州第九怪 背娃娃用背簍用背帶
「小背簍,晃悠悠,笑聲中媽媽把我背下了吊腳樓……多少次睡在背簍裡,尿濕了媽媽的背,多少次爬出背簍來,我光著腳丫走……。」1990年春晚,宋祖英的這首《小背簍》紅遍了大江南北。
與湘西人民不同的是,貴州的媽媽們背娃娃出門大都不再用背簍,她們有更便於攜帶的工具――背帶。
在貴陽的大街小巷,常常可以看到媽媽們用背扇背著小寶寶逛街。
背扇,是貴州特有的背娃工具,它由一塊硬布及硬布側面的兩條長帶子構成。小娃娃靠在大人背上,背扇裹住娃娃,長帶子在大人身上交叉纏繞兩次,就能穩穩地背著娃娃出門了。
貴州第十怪 泥巴可做成菸斗賣
牙舟陶器是一種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其歷史可上溯到明代洪武年間。明王朝大量軍隊進入貴州作戰,並在貴州實行軍屯和民屯,將中原文化從江西帶進牙舟,同時也開始了牙舟陶的生產。
牙舟陶造型古樸、敦厚,線條簡潔明快,色調淡雅和諧,具有濃重的出土文物神韻。牙舟陶在設計上選擇蠟染、刺繡、桃花圖案,以浮雕的手法體現,誇張而繁瑣,很富於裝飾性,凡魚、獸、蟲、鳥等玩具,均色彩自然,玲瓏剔透。
牙舟陶,是貴州陶瓷藝術中的「精絕」之作。在六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她融入了貴州本土的陶文化內涵,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貴州陶藝。牙舟陶的產品多為生活用具及陳設品,動物玩具和祭祀器皿,其特點造型自然古樸,線條簡潔明快,色調淡雅和諧,具有濃重的出土文物神韻。
貴州十一怪 百丈瀑布天上掛
在這驕陽似火的季節裡,有什麼比嘩啦啦的流水更讓人心曠神怡呢?空調、電風扇雖能帶來涼意,卻總比不上大自然的清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詩裡的瀑布充滿了壯美的浪漫主義。而對於快要熱成「汪」的人們來講,瀑布=耍水=涼快=避暑。
黃果樹瀑布,即黃果樹大瀑布。古稱白水河瀑布,亦名「黃葛墅」瀑布或「黃桷樹」瀑布,因本地廣泛分佈著「黃葛榕」而得名。
位於中國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屬珠江水系西江幹流南盤江支流北盤江支流打幫河的支流可布河下游白水河段水系,為黃果樹瀑布群中規模最大的一級瀑布,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以水勢浩大著稱。
瀑布高度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寬101米,其中主瀑頂寬83.3米。黃果樹瀑布屬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蝕裂典型瀑布。黃果樹瀑布出名始於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經過歷代名人的遊歷、傳播,成為知名景點。
貴州十二怪 爬窗探妹戀愛好浪漫
貴州這個地方的年輕人談戀愛方式,好浪漫,就是有點苦了小夥子
戀愛和婚姻是每個人人生當中必須要經歷的兩個階段,戀愛是婚姻的基礎,就像恩格斯說過:「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一個道德的婚姻必須是要有愛情為基礎的,也就是要有戀愛經歷,其實這個經歷是讓人難忘的,不管是追求的過程中是苦還是甜,最後的回味都是幸福的,幸福的是戀愛的那個過程。說到戀愛,我們不得不說婚戀的形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婚戀形式,就像苗族的「遊方」、侗族的「行歌坐月」、瑤族的「打洞探妹」等等。今天我們要講的是貴州榕江七十二寨侗族特別有意思的婚戀形式。
貴州榕江七十二寨是傳統的侗族村寨,在婚戀的形式中,除了有傳統的侗族婚戀形式之外,還有自己獨特的婚戀形式。七十二寨侗族男女青年傳統的婚戀形式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做農活,另外一種是爬窗探妹。
可能有人會感到疑惑,做農活與男女談戀愛有什麼關係,其實在榕江七十二寨到農忙季節的時候,侗族姑娘們會邀上同齡的姑娘到山上去做農活,就是互相輪流做農活,今天幫我家做,明天幫你家做。
如果打聽到那一夥姑娘上山做農活的消息後,寨子上的小夥子們便會主動上山去幫姑娘們幹活。在幹活的過程中,大家有說有笑,如果哪個小夥看中哪位姑娘的話,他就會靠近那位姑娘幹活,如還有東西要挑回家的話,那麼他就會主動幫著那位姑娘挑回家。農活做完回到家之後,大夥就留在幫幹活的姑娘家吃晚飯。
晚飯過後,小夥子們也不會急著回家,而是在等待姑娘家裡的人睡了之後,或者是外出之後,大夥在一起聊天和對歌。每天都是白天做完農活之後,晚上繼續交流感情。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相互接觸中,如果小夥對某個姑娘有意了,便會挑好日子,在夜深人靜時帶上琵琶或者牛腿琴搭獨木梯站在姑娘閨房的窗戶外,深情的談上一曲琵琶歌。
榕江七十二寨有這樣的習俗,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時,必須迴避姑娘家裡的人。如果姑娘家裡的人都在家裡的話,小夥進到家裡來找姑娘,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因此,小夥子去姑娘家往往都是夜深人靜或者是姑娘家裡人都睡了之後,才帶上自製的琵琶、牛腿琴、獨木梯來「爬窗探妹」。「爬窗探妹」就是等到半夜三更,小夥子把獨木梯斜靠在「姑娘房」的窗子下,男女雙方就隔著一個小小的壁孔,一裡一外地談情說愛。時而竊竊私語,時而歌謠往返,雙方一唱一和,一問一答,纏綿私語。
如果姑娘看到小夥子正在爬窗子,而家裡的人都還沒有睡,就會以各種形式來暗示小夥她的家人還沒有睡。小夥聽到之後就慢慢的在窗下等待,不敢發生任何聲響。等到姑娘家裡的人全部睡了之後,姑娘才會暗示小夥爬窗上來,這樣小夥才能夠開口說話。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如果姑娘不肯開窗,就表示不願意與其交往,那麼小夥便知趣地悄悄離開。經過多次的「爬窗探妹」之後,雙方感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直到姑娘送給小夥一個手鐲,表示姑娘的心已經在小夥的身上了,這樣小夥子才會和家裡人說去請媒人到姑娘家提親。
有的時候,小夥子也會送給姑娘手鐲或者代表他心意的東西。如果姑娘接了就表示同意,如果不接就表示雙方不可能在一起,男方也不能勉強。但是,如果一個姑娘不願意接受小夥的追求,但是在爬窗探妹時接受了小夥送的東西,這樣大家都會看不起這個姑娘,同伴也會遠離她。禮物的輕重不說,主要是作為定情之物,不能夠隨便接受。
接收禮物之後就是等待出嫁,七十二寨的侗家人認為姑娘出嫁就是吃二家飯,作為父母都希望女兒能夠找到勤勞、善良的另一半度過一生。因此,爬窗探妹在姑娘家中進行,姑娘的父母為了瞭解女兒和誰一起交往,監控女兒戀愛,就會偷偷的打聽與自己女兒交往的小夥的人品和能力怎麼樣。如果姑娘的父母對小夥不滿意的話,會在私下找女兒直說,但不能正面干涉,這是爬窗探妹中的規矩。(2016-12-12 由 夜郎春秋 發表於情感)
貴州十三怪 石頭長在雲天外
夜郎洞位於安順市鎮寧縣境內,與黃果樹瀑布、石頭寨相鄰,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集中的溶洞群景區,相傳夜郎王曾居住於此而得名。溶洞群由夜郎洞、石花洞、蜂子岩洞等大大小小溶洞和天坑、燕峰斜崖等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共同組成。
夜郎洞洞口為一巨大天橋,伏流從洞中湧出。溶洞高百米,分三層。第一層為水洞,二三層為旱洞。
第一層水洞蜿蜒曲折,船行其上,但見兩岸岩溶形態各異,石柱、石鐘乳、石筍密佈,蔚為壯觀。第二層旱洞由5個大庭組成,依次佈滿人形石鐘乳和石花、石柱,燈光下交相輝映,五彩斑斕。最神奇的是一叢叢怒放的石「靈芝」,枝繁葉茂,從莖部到葉尖閃閃發光,頗為奇特。第三層旱洞高大開闊,洞中石筍密密匝匝,仿佛進入了原始森林,舒適愜意。大量岩溶發育似樹,樹冠伸展,蔭及面廣,燈光下五彩斑斕,有置於天外天的感覺。
貴州十四怪 野生動物和菌類是家常菜
貴州山裡這些珍貴的野生菌,可不是誰都能吃到的!
嘗嘗那些美味無比又安全健康的野生菌吧!
野山菌 是一類無法人工培育、在自然界完全處於野生狀態下的食用真菌,它們通常生長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中。當生長環境發生變化或受到外來污染時,野山菌便不能生長甚至消失,是真正意義上的原生態、純天然食物。
大量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許多野山菌不但自身天然凈潔、味美絕倫,而且還有清除其它毒素、增強人體抵抗力的顯著功效,是極佳的天然食療養生珍品。
在當今世界飽受環境毒害之苦、食品安全日益受到威脅挑戰的今天,作為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厚重之禮, 原生凈潔的野山菌就顯得更加彌足珍貴、意義非凡。 經考證,中國傳統食文化中的「山珍」原本指的就是野山菌。
貴州野山菌類豐富營養好吃,是當地居民的最愛,是遊客必嚐的「山珍」。
雞樅菌、刷把菌、竹蓀、竹蓀蛋、紫花菌、松茸、黃牛肝菌、牛肝菌、羊肝菌、茅草菌、青頭菌、奶漿菌、乾巴菌、馬屁泡(馬勃菌)、香菇、猴頭菇、白參菌、灰喇叭菌、雞油菌、老人頭、木耳、茶樹菇、金針菇、平菇等產量豐富。
怎麼吃:炒、炸、醃、煎、拌、燴、烤、燜,清蒸或做湯,隨便咋做都很好吃!
尤其「雞樅菌」(如圖)是菌中之冠,就是這麼酷炫!
貴州十五怪 岜沙戶棍剃頭怪
黔東南,岜沙人的鐮刀剃頭絕技,岜沙苗寨位於黔東南的最南面的從江縣城外6公里的小山坳中。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在千米高山之上,18公里的盤山公路到縣城,從江縣城就在這珠江源頭的高山峽穀之中。
岜沙苗族傳說是苗族祖先蚩尤的第三個兒子的後裔,在蚩尤被黃帝打敗後遷徙至此。而今岜沙苗寨仍保留其祖輩傳承的習俗,這裡除了是「中國最後一個槍手部落」外,還是唯一敢用鐮刀剃頭的部落。岜沙苗寨的男人,不論老少,都保留著留髮髻的習俗。髮髻在岜沙苗語中稱為「戶棍「,是男性裝束中最重要的性別標誌,頭部四周的頭髮都要剃掉,僅保留頭頂的一鬏長髮盤髻,並終身保留這種髮式。頭上四周的頭髮長了就得剃掉,過去沒有好的剃髮工具,岜沙人就地取材,鐮刀也成了剃頭利器。
現在岜沙人用鐮刀剃頭應該只是表演項目了,從傳統的剃刀到電動剃刀應有盡有,誰還願意冒鐮刀剃頭之風險。據說岜沙人表演鐮刀剃頭也有失手的時候,一刀下去,頭皮被劃破,鐮刀見血。就是現在表演,岜沙人也學會安全第一,不讓看熱鬧的過於接近,幹擾操刀的大師了。
一尺長的刀柄,彎月般的鐵刀,沒有比鐮刀更大的「剃刀」了。這門頂上功夫還真不容易,刀刃要磨得鋒利,下刀要準確到點,運刀還得流暢,幾分鐘功夫,大功告成。
貴州十六怪 隔山喊得應,見面要半天
貴州是中國唯一沒有平原做支撐的省份,走進貴州,就走進了山水之國,山高坡陡,幾乎找不到大一點的平整土地。在貴州山區,「隔山喊得應,見面要半天」這句話一點都不誇張,山裡的村民,在各自居住的山頭上大喊一聲都能聽得見彼此,想見面卻要走上很久。
遊貴州山水、品民族文化、看多彩貴州,外地人還給貴州整了一首詩,「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信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小編真是服了他們的才華呀!
正因為早年的貴州交通受到阻礙,成為一個以世隔絕的省份,這也造就了貴州今天的山水美景,今天的貴州早已不是當年的窮山惡水,落後民族。
人說貴州,天無三日睛,我說貴州,睛空鋪祥雲,人說貴州,地無三裡平,我說貴州,山水最多情。
(隔山喊得應、見面要半天)
貴州十七怪 婚葬哭唱三天賴
(老人過世唱三夜、姑娘出嫁哭三天。)
最感人的婚禮習俗――土家新娘哭嫁,土家姑娘哭嫁是土家族獨特的風俗。土家女子婚前要唱哭嫁歌,即在婚前半月至一月開始哭唱,其形式有一人哭、二人對哭、多人一起哭。哭唱的內容大多是:哭爹媽的養育之恩,兄嫂、姊妹別離之情,罵媒人和對封建婚姻禮教的不滿等;鄉鄰則以勸嫁為主,內容以賀新婚、誇新郎、互祝願、道吉祥為主。其腔多為傳統音調,口音,既傷感又抒情,充滿了土家民族風情。
土家族女兒出嫁時一定要會哭,謂之哭嫁,哭得動聽,哭得感人的姑娘哭嫁有專門的「哭嫁歌」,是一門傳統技藝。土家姑娘從十二、三歲開始學習哭嫁。過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現在,哭嫁僅在僻偏的山寨還有此習俗。土家族女兒出嫁時一定要會哭,謂之哭嫁,哭得動聽,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稱聰明伶俐的好媳婦。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個月開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開始哭的。娘家人邊為她置辦嫁妝,邊傾訴離之情。會哭的姑娘一個月內不哭重複,要哭祖先、哭爹媽、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詞有傳統模式的,也有聰明姑娘觸景生情的即興創作。土家姑娘用「哭」這一形式傾訴心中的情感,當然,也有真傷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亂點鴛鴦譜,害了姑娘的一生。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在出嫁的前一天,親朋鄉鄰都前來祝賀和哭別。新娘家要邀請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著新娘哭,叫「十姊妹會」。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無論她們家住遠近,無論風雨陰晴,新娘家均要打轎派人去接。十姐妹聚齊後,新娘家將兩張八仙桌拼在一起,擺在堂屋中間,比新娘年長的坐上方,與新娘年齡一般大的姑娘坐兩旁,新娘坐在姑娘們中間。哭的內容主要是敘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勵、勸慰的話語。
哭到半夜,新娘家裡擺上夜宵讓十姐妹吃,新娘以此為題還要哭一段,以感謝九姐妹的相陪。在父母之合,媒約之言的婚配年代裡,媒人包辦婚姻很普遍,因此新娘常借哭嫁罵媒人,表達對舊式婚姻的不滿。
哭嫁是土家人婚禮的序曲,他們認為「不哭不熱鬧,不哭不好看」。親朋好友前來送別,哭是一種友好,哭是一種禮貌。對於那些坐在度中不哭唱的,新娘認為是瞧不起她而不高興。
貴州十八怪 牛角喝酒不能賴
奇特的貴州民族酒俗
酒與民俗不可分。農事節慶、婚喪嫁娶、奉迎賓客等民俗活動,酒都首當其充成為主角。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俗,離開了酒,民俗活動便無所依託。
酒在貴州各民族的生產、生活、社交等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貴州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載體。
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的貴州各族人民以其獨特的民風形成了內涵豐富的民族文化,而酒文化又以其多彩的表現形式展現其淳樸的民族風貌,吸引更多的人去關注、去品味。現在,讓我們來領略貴州各民族奇特的酒禮酒俗。
姑娘酒
苗家人生女兒時必釀酒,釀出的甜米酒,濾後用一個大肚小口的土罐窖上。待寒冬臘月,水涸塘乾時秘埋於塘底,十幾載水涸又水溢。待女兒出嫁後回娘家時,做父親的才在眾親友簇擁下來到水塘中取回當年的那罐子土酒,招待大家。那女酒多年藏於水底,倒在碗中綠裡透紅,甘甜醇和。
討八字酒
在黔西南州布依族婚俗中盛行著一種有趣的討八字酒習俗。男女青年經過戀愛、說媒之後,雙方父母無異議,需擇婚期。訂婚前,男方媒人來討八字,女方要在堂屋的神案前擺上八碗稱為“Biang dang”的家釀米酒,並將生辰八字寫在紙上,再壓酒碗底,這時,媒人憑直覺去揭八字,揭起一碗若沒有八字,媒人就將酒一飲而盡,然後再揭,直至揭出八字為止,才能帶回與男方八字合在一起,由陰陽先生推算出良辰吉日,作為選定的婚期。
栽花竹酒
苗家人民高興要喝酒,婚後不育,小孩多病,久治不愈也要喝酒,叫喝栽花竹酒。該酒俗是由巫師主理,主人到山上竹林挖兩根連根竹,栽在自家房屋中柱旁,還要請十二位上有父母、下有兒女的有福之人參祭,再在所栽的花竹下埋一壇密封的土酒,使其終年不乾,以示吉利。
滴酒祭祖
水族待客請酒,有一個滴酒祭祖的習俗。主客入席坐定後,由主人提議,請在座一位輩份年歲最長最大的人先執筷。被推出來的老人就用筷子蘸一滴酒灑在桌面上,以示向祖先敬酒。然後主人再雙手捧杯向客人敬酒,客人接過酒杯放在桌上,也要用筷頭蘸酒祭奠,以示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滴酒祭祖的習俗,在苗族中也普遍盛行。
雞頭酒
如果你到了黔西南,布依族人民要請你喝雞頭酒,此時的雞頭稱為「鳳凰頭」。入席後,主人向貴賓雙手奉上「鳳凰頭」,客人接過後,先飲酒一杯,再把「鳳凰頭」依次對著其他人,表示大家共同舉杯,一飲而盡。
轉轉酒
在貴州,有一種酒叫轉轉酒,桌上只有一碗酒,順次一人喝一口,表示親密無間,無所猜忌。
列印酒
貴州黔東南州一帶的苗族盛行打酒印的習俗,無論是婚嫁或是節日的酒席上,主人用蘿蔔或紅苕等做些「大印」,酒過三巡,主客群情激動就開始打酒印。客人每飲一杯,就有人用「大印」蘸上藍靛或墨汁、鍋煙等,在客人臉上蓋一印記,臉上印跡多,標誌著主人盛情,客人海量。
攔路酒
到貴州山鄉喝酒,第一關就是攔路酒,苗、布依、侗、水族都有攔路酒。苗家的攔路酒通常三五道,多的設有十二道。酒量不大的只需用嘴接著苗家姑娘敬上的酒喝上一口,千萬別動手,手一碰到牛角,你就得喝完這一牛角酒,牛角小的一斤半,大的足有兩斤。
咂酒
最熱鬧的酒是咂酒,苗、彝、仡佬、土家族都喝咂酒。雜糧釀酒,不蒸餾,不除糟。把一壇原酒端上,當場取封,一米多長的數根細竹製成的咂管插入壇中,主客便分批圍壇捧管吸飲,未飲者在一旁歌舞助興,再逐漸輪換,旁邊還有人隨時向壇內注入清涼的泉水或井水。
送客酒
在黔東南州苗家做客,臨別還有一場送客酒,客人上路,主人拿著酒碗,邊唱邊走,三步一首歌,五步一碗酒,其歌綿綿,其酒濃濃,一首首送客歌,一碗碗送客酒,將你送出寨門,歌不斷曲,酒不停碗……。
布依族酒歌
《酒禮歌》
貴客到我家,如鳳落荒坡,如龍遊淺水,實在簡慢多。
《謝酒歌》
喝酒唱酒歌,你唱我來和。
祝願老年人,壽比南山坡。
祝福後生夥,下地勤做活。
祝福姑娘家,織布勤丟梭。
祝福主人家,年年豐收樂。
(2012/1/3 貴州民族文化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