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雪裙仙子―竹笙


雪裙仙子―竹笙

表單的頂端
表單的底部
竹蓀 (Dictyophora indusiata),為擔子菌綱,鬼筆目,鬼筆科,筆蓀屬。
竹蓀,又稱長裙竹蓀、竹笙,竹參、面紗菌、網紗菌、仙人笠、臭角菌等名稱。全株高約1520公分,頭部為暗綠色,下面有網狀菌幕,遮蓋住整個菌柄,菌幕纖細精緻,非常美麗。竹蓀屬真菌界,擔子菌門,腹菌綱,鬼筆科,竹蓀屬,分佈於中國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等南方與西南各省,美國、非洲、澳洲、亞洲、日本也有紀錄,但只有中國有食用此菌的習慣。


竹蓀的幼菌為卵球形,直徑3~4公分,呈白色至淡褐色,具包被,成熟時包被裂開,菌柄伸長露出,包被遺留而成菌托。菌蓋鐘形,高2-4公分,頂端平而有穿孔,表面有明顯的網紋,分泌暗綠色的黏液。周圍有白色的菌幕下垂,長約10公分以上,上有多角形的網眼。菌柄23公分粗,白色中空,向上漸細,壁海綿狀。孢子橢圓形,光滑,4-4.5 x 1.5-3微米。


竹蓀喜歡生長在竹林裡,但在闊葉林地的落葉堆內亦可找到它的影蹤。子實體的生長很快速,清晨時菌柄先冒出土面,漸伸長並慢慢打開蕈幕,近午時成熟放出臭味,然後便傾倒,腐爛消失,約只有一天的生命。竹蓀菌頂即是產生孢子的部位,放出的腐臭味,吸引遠處的昆蟲飛來叮食,等到昆虫停駐時,孢子就沾附在昆虫的腳或翅膀,讓昆虫帶著飛行,以達到傳播孢子的目的,這是自然界中昆蟲和真菌合作的一個實例。


對於竹蓀的文字紀錄最早是在唐代段成式著《酉陽雜俎》中林吐一芝,長八寸,頭蓋似雞頭實,黑色,其柄似藕柄,內通中空,皮質皆潔白,根下微紅。作菜的紀錄早見於清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廚用抄本《筵款豐饈依樣調鼎新錄》,有竹參鴨子涼拌竹松釀竹參等菜名。
一般食用時,只食用菌柄和菌幕的部位,頭部與菌托不可食,趁菌幕伸展時摘下,晒乾後即可保存。竹蓀還是營養極為豐富的保健食品,其菇體中富含19種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民間驗方中有滋補作用和提高人體抗病能力。


人工栽培未成功前,過去野生的竹蓀產量稀少而珍貴,大約1980年以後中國發展出人工栽培的技術,現在由於已可大量生產,所以市面販售的竹蓀已相當便宜。人工栽培的種類有長裙竹蓀,短裙竹蓀(D. duplicata),棘托竹蓀(D. echinovolvata)與紅托竹蓀(D. rubrovalvata)等。(王也珍)
是營養豐富的名貴食用菌。在食用真菌中,三菇六耳最為一般人所熟悉,而竹笙卻曾長期被蒙上
一層神秘的面紗,許多人以為那是竹膜或竹樹的花等,其實通通都弄錯了。

竹笙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隱花菌類,形狀略似網狀乾白蛇皮,它有深綠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圓柱狀的菌柄,粉紅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頂端有一圍細緻潔白的網狀裙從菌蓋向下鋪開,菌裙是竹蓀分類的重要特徵。


整個菌體顯得十分俊美、色彩鮮豔稀有珍貴,被人們稱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竹笙營養豐富,香味濃郁,滋味鮮美,自古就被列為,草八珍之一。

目前已知的有8種,人工栽培的有短裙、紅托、長裙和棘托四個品種。大致上四個品種的品質是以長裙、棘托、短裙、紅托為序,而按菌體、形狀、色澤分級論價的。 
竹笙是名貴的食用菌,又是醫學上的新秀,有人取竹笙與肉共煮,取湯在2830度下培養,以與不加竹笙的肉湯作對照,發現竹笙肉湯比肉湯變壞速度至少遲了2天,表示竹笙確有抑制微生物活動的作用。


竹笙食味鮮美,其乾品蛋白質含量為13~17%,含21種氨基酸,其中8種為人體所必需,富含B族維生素及維生素ADE和多種礦物質。不僅能滋補健身。且對多種腫瘤、高血壓、膽固醇過高及腹壁脂肪過厚等疾病均有很好的食療效果。夏秋季生長在海拔2001500 的多雨濕熱帶地區竹林落葉層和腐竹根下,有的闊葉林地也有出現。雲南是中國竹笙主要產地之一,滇東、滇南、滇西南、滇中都有出產。自然發生量少,可以人工栽培。在台灣的竹林地也有發現野生的竹笙,大陸已可作大規模的人工栽培。


由於在自然繁殖的環境下,只有四川、雲南、貴州等地深山密林的竹叢才能長出少量,不及時採摘又會很快凋謝,在「物以稀為貴」的情況下,遂成為高級的素菜材料。當然現今由於人工培植竹笙的成功,它的價格大幅下降 ,一般人隨時都可以吃得到了。 


竹笙的品種雖有長裙竹笙、短裙竹笙和紅托竹笙等,但在曬成乾品後,就只分等級,不再分品種。優質的竹笙,色澤淺黃味香,肉厚而柔軟,菌朵完整。有的地方按乾品長度不同,從十六厘米至十厘米不等而分為上中下三級。 
說到竹笙的生活史,倒也十分有趣。大約在每年十月左右,成熟的孢子散播入酸性紅壤中。經過兩個月後,孢子便會萌發長出菌絲體,遇到腐竹就蔓延生長,五個月後長出菌蕾,再經兩個月伸出地面,雪白的菌柄和濃綠或紅色的蕈蓋相互輝映,還有潔白網狀花格的長裙,十分好看。就在這時便要及時採收,切去菌蓋,清洗黏液後,其餘部分予以火焙或曬乾,壓成扁形,然後按質量好壞,條形長短,肉質肥瘦而分級處理包裝,即成商品。


1980年以後,各地都陸續在實驗室中栽培出竹笙的子實體,而室外人工培植的試驗亦已成功,所以現今人工栽培貨色大量上市,價錢比天然的便宜,當然論品質還是以天然品為佳,人工栽培的貨色外觀網狀鬆薄而疏,放近鼻前嗅嗅不如天然的有一股清香,反而帶點鹹菜味,使用時宜先用淡菜熬水除味,即可製成菜餚。


用竹笙來作菜,可先用冷水浸至發大,剪去頭尾,再洗淨,開水燙過,用冷水漂洗過,擦乾水份後便可配其他食材一同使用,在餐廳中更講究些的還要起油鍋贊酒(淋酒) 用上湯煨透至入味。家庭中製作簡單菜式「蘑菇燴竹笙」:可取竹笙 一兩 按上法處理,另把蘑菇一罐倒出洗淨,下油爆薑及蘑菇,淋酒一茶匙,加入調味料(上湯一杯,蠔油一湯匙,鹽、糖各三分之一茶匙,麻油、醬油各少許)、竹笙、竹筍煮五分鐘,勾芡盛入盤中即可。若把竹笙片捲包各種食材如髮菜、金針菇之類,更可做成美觀又好吃的菜餚。 
竹笙口感爽脆,據產地人的說法,竹笙有「刮油」的作用,因此在尾牙或過年圍爐大魚大肉之際,來上一道竹笙,也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竹蓀,肉可以吃。整個菌體十分俊美,色彩鮮艷稀有珍貴。我可是菌中皇后。
▲長得像小公主一樣的竹蓀,是食用菌裡面的名貴山珍,因味道鮮美,口感軟脆,營養豐富,被譽為「草八珍」之一,是古代帝王的御膳常客。

                                                                  ▼竹蓀向你們致意啦!
款款猶如歐洲18世紀的貴族少女,因此被冠以「雪裙仙子」之名。

                                                               ▼我的蓬蓬裙可是定製的

據傳,清光緒年間,慈禧太后為求長生不老之藥,派出親信遍訪天下,好不容易覓得「僧竺蕈」若干,所謂「僧竺蕈」,即長裙竹蓀,慈艷太后動用官兵三千人,費時九個月才得長裙竹蓀1.5公斤,平均每人才找到0.55克,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

                                               ▼破土而出的竹蓀,睜眼看世界。

                                 ▼被採菌大盜推倒了,洗乾淨等著被煮食。

                             ▼同情樓上的鎖陽君,等等我也被做成菜了。

                                                                                       ▼黃裙竹蓀


 竹蓀是對了....但披上黃裙就是不能吃的...
 可以吃的是白色至淡褐色的竹蓀,通常叫長裙竹蓀。黃裙竹蓀,鬼筆科 ,毒蕈,白裙竹蓀的孿生妹妹,有毒不可食。
▲臺灣的低海拔樹林中,除有長裙竹蓀外,尚有黃裙竹蓀(D. multicolor),其外觀和長裙竹蓀類似,但菌幕為黃色,且帶有毒性,不可採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